新闻中心

大众看到了比亚迪的尾灯?

新王崛起 ,大众迪旧王迟暮的比亚故事不绝于耳。

当然 ,尾灯小鹏还没有成为新王 ,大众迪就被旧王大众执起了双手 ,比亚这是尾灯大众在中国的“第四婚” 。“从卖技术,大众迪到买技术” ,比亚有小鹏的尾灯欣喜,有大众的大众迪无奈 。

在燃油车时代 ,比亚拿市场换技术,尾灯市场没了 ,大众迪技术也没学到。比亚后来 ,尾灯随着领克和WEY打破15万元这条由合资品牌划下的分水岭 ,“远战丰田,近逼大众”的论调冒出头 ,不信的人很多。

当还在苦恼 ,多品牌运营的吉利又该如何做到像大众那样好,奥迪就对大众表达了不满,“因为软件问题 ,不得不推迟令人兴奋的电动车规划”,奥迪没有耐心等了,保时捷也恨不得甩掉大众,自己单干 。

在两年亏损250亿元之后 ,旗下品牌因为电动平台和软件技术被耽搁了转型,意见越来越大,大众无奈解散了软件部门,和小鹏合作,称之为“大鹏”。奥迪迫不及待和上汽签订合作协议。

大鹏还未展翅,但我们知道 ,时代确实变了 。

今年上半年,自主品牌拿着50%以上的市场份额 ,拿着电动化时代的话语权,让旧王也不得不低下高昂了多年的头颅 。

皇冠(参数丨图片)会掉,旧王服气吗?

不服的 。

底特律不服马斯克,希望继续当美系车的王 。通用掌门人玛丽•博拉立下“军令状” ,到2025年在美国电动车销量赶超特斯拉 ,赶超的时间不多了 ,“让通用成为电动汽车市场领导者”还是一句口号 。

大众不服的是,在电动化智能化上All in了那么久 ,最后还要拿着85年的荣耀 ,向造车才七八年的门外汉们低头 。和小鹏的合作,谈判只用了8个月  ,大众很急迫。

还有很多不服,被掩盖了。不过 ,不重要 。只有销量好了 ,“不服”才会被抬上台面 。不被看到的那些,裁员了  ,停产了 ,退出了,死掉了……

But,Who don't care?

下半年的故事要来了 。

他们对中国车市的统治,结束了

“下一个十年,市场将进行一场‘32进8’的淘汰赛,只有少数主流品牌能够存活,300万-500万辆的规模是晋级门槛。”

几个月前,小鹏发布扶摇架构 ,销量跌跌不休,没有多少人相信小鹏会成为那个“进8”的 。

但是,何小鹏信 。

7月26日 ,何小鹏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和大众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瑞德的合照 ,说“这张照片拍了很久了,一直没有放出来……”与此同时,大众集团发布公告  ,表示是自己主动和小鹏牵手的 ,并拿出7亿美元 ,获得小鹏小约4.99%的股权。



资本市场也体会到了何小鹏的开心 ,以每股涨幅32.73%表示庆贺 。此次合作,业内给出四个字 ,“软硬互补”。大众求的是小鹏的整车平台和智能化能力 ,大众给的是规模化和制造能力。

何小鹏被频频夸赞,给中国品牌扬眉吐气了,成了跨国大巨头的技术提供商 。有评论认为,“大鹏配” ,也意味着大众承认ID.系列在中国市场不成功。此前,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公开表示,“目前纯电汽车产品线在中国市场没有竞争力。”

德国《明镜周刊》发表文章 ,用词略显沮丧 ,“德国高管只看到了尾灯 ,中国制造商正在用电动汽车庆祝成功”。担忧露出,大众为代表的巨头,没有在电动化实现统治,还落后了。



采用All in姿态转型的大众,折腾了几年 ,旧平台等待着淘汰,新平台技术尚未成熟 ,不得不借助中国车企的技术帮忙,小鹏的优势,是大众没有预料到的能力短板。和大众在全球掰手腕的丰田 ,同样迫切希望补足短板,甚至比大众还更早低头。

主打一个“打不过,就加入”的策略。

丰田和比亚迪的故事算得上“你来我往” ,虽然丰田不一定承认。让比亚迪拿到汽车行业第一桶金 ,“起家”车型F3 ,就是逆向研发的丰田花冠。逆向研发 ,这个词 ,很久没有听到了。

当时,“用市场换技术”  ,逆向研发是个常见的词 ,换不来,只能模仿咯。但是 ,中国没有为昨天的技术哭泣,而是聚焦电动车  。

用不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,18年后 ,丰田“求救”比亚迪  ,王传福摇身一变,从丰田的推崇者,变成了技术供应商 ,联手开发了丰田bZ3,由比亚迪旗下弗迪提供动力电池和电机系统 ,成为丰田在中国市场展示电动化的“决心” 。不过 ,出师不利,上市三个月,就宣布召回。

说到这  ,突然想到当初在技术上一穷二白 ,“没酒没故事”的吉利  ,购买了“有故事没钱”的沃尔沃 。通过一场蛇吞象的并购,吉利和沃尔沃分别实现了最辉煌的十年 。



依托与沃尔沃的技术合作,在全球多地设立研发和造型中心 ,实现产业链全球化布局 。十年后的吉利 ,先帮奔驰,再牵雷诺 ,“卖技术上瘾”。

三十年前 ,数千吨的图纸资料 ,从奥迪总部英戈尔斯塔特运到长春的故事,已经成为过去,中国汽车向“市场换技术”的时代,告别了 ,由中国品牌主导的以“技术换市场”的时代,正在来临。

大众入股小鹏,只是一个起点。未来,还有更多外资品牌像大众一般,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屋顶着火。上海车展时,满目的电动车和智能化技术  ,欧洲媒体发文《中国人让欧洲人“望尘莫及”》。

其中写道  :欧洲对中国车市的统治已经结束。

“油电同价”,能暂缓颠覆吗?

奔驰前任舵手蔡澈曾说  ,康林松的接任  ,能够带领奔驰“从一个成功带向另一个成功”  ,然而25%的汽车在同一时期被电气化,将会严重打击利润 。

这是欧洲车企对全面电气化摇摆不定的原因 。不想让钱袋子受损,也让奥迪在保持辉煌的道路上 ,变得力不从心。不得已,放下身段,与上汽智己合作“核心技术” 。

奥迪在中国市场的辉煌与落寞 ,是合资品牌和中国汽车品牌攻防互换的一个缩影。这个缩影 ,笼罩着奥迪 ,笼罩着大众,也笼罩着丰田与日产,通用与福特……

几年前 ,格局还是另一番光景 。

那时 ,德系 、日系、美系、韩系之间的争夺,东风压倒西风的故事,从来没有自主品牌做主角。一种叫“尊严”的压力 ,让李书福、魏建军、王传福频频许下诺言 ,“让中国汽车跑遍世界”。那时 ,中国汽车被合资品牌压制,难觅突破。



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在2019年尾端 ,仍然在说,“2020年是到分水岭 ,能活下去的是英雄 ,上汽想做英雄 ,不做被淘汰的历史” 。彼时  ,蔚来和小鹏还在ICU躺着 ,差一点就出不来了 。

不到一年 ,新能源大势,超越了预测 。特斯拉突破了传统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极限,电动化的需求被马斯克点燃 ,但被比亚迪成熟供应链之下的成本优势 ,拿走了最大的市场份额。

比亚迪第一个百万辆新能源达成花了 13 年,第二个用了一年 ,六个月后达到第三个一百万 。这个速度,比亚迪始料未及,“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” 。即便如此,王传福仍旧凡尔赛,“我们收着点,不给对手太大压力,今年干到300万辆就行了!”上半年比亚迪完成了125.6万辆。

大众也好,丰田也罢 ,明明有着成熟的体系,为何不能像比亚迪那样找到解题的答案 ?

升任丰田汽车社长之后,佐藤恒治第一次来华才明白,丰田的问题是路线的偏离。“针对中国新能源市场呈现出来的新趋势 ,丰田需要改变目前PHEV技术路线偏向发动机驱动为主的模式。”



至此 ,在全球市场奔腾的巨头们,才发现在中国的路,已经进入了一道窄门 。

这几年  ,分水岭确实来了,成为历史的不是中国汽车。

“眼见他起高楼,眼见他宴宾客,眼见他楼塌了”的故事,层出不穷,后劲乏力的车企们 ,悄无声息地退出 。从开始的惊讶,到现在的麻木,比如刚刚宣布停产裁员,即将退出中国市场的广汽三菱 ,并未惊起任何波澜,和听到铃木退出时  ,已经是不一样的心境 。

合资车企被唱衰的声音,愈演愈烈 。但是,“拱手相让”,不是他们所希望的。所以,在燃油车占比销量七成的情况下,想到了一个办法,守住燃油车 ,进攻电动车,采用“油电同价”的方式 ,以油车的成本,来打电动车的价格战,上汽通用 、东风日产等合资车企纷纷跟进  。

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曾吐槽,增长的电动车不赚钱 ,赚钱的燃油车不增长。没有燃油车业务盈利的支撑,电动化难以长期。油电同价,是不是意味着电动车与燃油车的成本竞争开始胜出?全面颠覆的故事,真的要开始了吗 ?

在比亚迪看来 ,是的。比亚迪秦PLUS打出“油电同价”策略 ,夺回A轿销冠,“油电同价 、颠覆燃油”,也是比亚迪秦PLUS DM-i 2023冠军版的野心 。



问题也曾给到奔驰 ,奔驰说  ,“油电同价不是一个正确的命题,只是一个现象 。”言外之意 ,成本做不到 。2021年,沃尔沃推出XC40纯电版时,曾提出“油电双生 智享同价”战略 。当时,由于研发成本较高,并没有引起效仿 。

电动车低成本的定价模式 ,要依靠庞大的规模才能达到盈利边际。比亚迪能做到,合资品牌也有机会 ,凭的是什么 ?成熟的造车体系 ,全球市场的大体量,以及垂直整合的产业链。

一旦,合资车企全面电动化的步伐越迈越大,配速是蔚小理们无法比肩的。成本控制  、利润分配 、产品布局……如何实现平衡,说到底,是一份长期主义 。这份长期主义,得管饱 ,得赚钱 。在电动化上打头阵的蔚小理 ,苦恼就在赚钱上 。这也是为什么合资品牌仍执着于燃油车的盈利 。

上半年 ,新能源总体市场渗透率已经突破三分之一 ,传统豪华阵营的新能源渗透率也不高,还是BBA说了算  。整体规模未到5:5 ,新王接替旧王的故事 ,仍旧为时尚早。

目前,能够采取油电同价,是不是说明合资品牌找到了机会,市场也给了这个机会?

被价格战掀开的事实

机会的卡点,在哪 ?

宝马集团高管曾说  ,“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未来15年会淘汰燃油车 ,全面电动化不现实 ,而且很危险 。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也认为,中国全面电动化转型仍需10年。

虽然 ,中国品牌凭借新能源和智能化拿到了梦寐以求的50%份额 ,但是从市场来看,除了比亚迪销量一骑绝尘外  ,其他品牌并没有呈现出绝对优势 。尤其是在10-20元主流市场 ,仍旧是合资品牌占比大头 。

意味着什么?机会。一个让合资品牌喘息的空间 。

这个空间  ,BC认为,会有两到三年 。

根据各大车企的战略来看,基本上也认为2025年会是一个分水岭,划分“英雄还是历史”的分水岭 。一旦 ,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实现5:5的占比 ,也就到了合资车企吃完燃油车最后红利的时候。王传福也深知这一点,他说,“革命就三五年的事,再累也要亲自指挥打仗”。



能给合资品牌留下空间的原因 ,还因为由特斯拉打响的价格战 ,掀开了一些事实 ,许多品牌被搞得手忙脚乱 ,恨不得堵在马斯克门口,大喊一句“别打了” 。

价格战之后,油电同价的概念被盛传  ,定价就等于降价。中间的逻辑关系 ,除了电动化的成本可控之外,智能化的成本 ,也走到了一个固定期。由于L4的前景不够明朗 ,为了生存,自动驾驶经历了一场从L4到L2的降维之战 。

“特斯拉真正挣钱的环节 ,并不是自动驾驶,而是智能制造 。很多人都没get到这一点 。”此前 ,马斯克嘲讽 ,用激光雷达的都是傻子。价格战之后,激光雷达的重要级往后排了,走特斯拉视觉路线的开始增多 。

去年 ,王传福还放出PPT,大写“电动化是上半场 ,智能化是下半场”,到今年就变成 ,“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,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那都是忽悠 ,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”。

“硬件太硬,软件跟不上”,硬件太硬,激光雷达、大算力导致成本太贵 ,软件跟不上,导致多项功能无法落地  ,消费者买单的意愿降低。体验过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阿维塔11  ,都说不错,但是阿维塔11的销量 ,还需再努力,为“华为智驾”这个最大卖点买单的不如预期。



大众在赶走迪斯的原因之一 ,也是因为花太多钱搞软件,全栈自研难度大 ,花钱多。有钱的上汽 ,很早布局智能化 ,但山头众多 ,难以彻底改革 ,至今智能化还在亏钱  。

一个是技术发展桎梏,一个是堆配置搞自研太花钱 ,吃力不讨好。于是 ,车企把视线锁定在了自动驾驶L2市场,安全 ,且成本可控 。新的问题又来了 ,配置方案同质化严重 ,形成新的内卷,还没有卷出新意。没有新意,就没有差异化卖点 ,这为合资品牌提供了追赶的窗口 。

此外,经过几年探索,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认清能力边界 。“只能做自己擅长的事” ,传统车企擅长什么?“管理”供应商,掌握灵魂 。当智能化技术不再大包大揽突破之时,传统车企掌控灵魂的时候到了。

在《轩辕之学》的演讲里 ,长城汽车智能驾驶高级总监姜海鹏的观点是 ,不要什么都做,但要懂怎么做 。产业链重塑,做好四个字,“垂直整合” ,把该掌握的掌握在自己手中,“垂直整合门槛谁也迈不过去”  。



“垂直整合最大的风险是规模 ,没有规模 ,做垂直整合必死无疑。”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的观点 ,同样来自《轩辕之学》。比亚迪和特斯拉的成功是垂直整合的答案,为规模苦恼的蔚来和小鹏也是答案。

从L4到L2的降维之战,给了传统车企重新进行垂直整合的时间 ,就像沃尔沃说的 ,“新势力会的 ,我们三年就学会了” 。如果全面电动化开启 ,合资品牌赶了上来 ,供应商的技术和产品 ,会因为是谁有所偏斜吗 ?如在中国市场抢份额 ,小鹏、大鹏胜算几何?

就看谁规模大了 。

上一篇:小鹏版“理想L9”上市!仅二十多万车长超丰田霸道,续航超700Km 下一篇:骆驼电瓶6-QWLZ-100适用于东风船舶叉车货车汽车蓄电池 以旧换新

Copyright © 2023 番禺区私人电影院/免费版片 版权所有   网站地图